为深入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,落实全国两会关于加强法治教育的决策部署,3月26日下午,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高鹏的带领下,思法教研室组织师生代表50人赴无锡市新吴区人民法院,开展“行走的思政课——法院开放日”实践活动。通过构建“庭审观摩+理论研习+协同育人”三维实践体系,探索司法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新模式,推动习近平法治思想入脑入心见行。
沉浸式庭审观摩
随着法槌敲响,一起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盗窃罪案件正式开庭。庭审严格遵循"犯罪事实清楚、证据确实充分"的法定证明标准,完整呈现从法庭调查、举证质证到当庭宣判的全流程。被告人当庭表示认罪认罚,判决生效后由公安机关依法执行收监程序。建智241班成锦仁同学感慨道:“零距离见证案件从立案到执行的完整闭环,让我对刑事程序如何兼顾效率与公正有深刻认识。”
对话式思辨研讨
庭审结束后,邹娟、娄从英两位法官在审判席前开启“移动法治课堂”。“累犯的认罪态度和赔偿情况会不会影响量刑?”“在庭审前还需要有哪些程序?”……面对学生提问,邹娟和娄从英法官结合庭审案件展开专业解析。娄从英法官特别指出:“本案当庭送达并直送监狱,既体现司法权威,也是对‘违法必究’的鲜活警示。”
联动式育人实践
在专题法治课上,邹娟法官以“大学生刑事风险防范”为主题,用法院处理的真实案例构建教学情境,引导学生对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、强奸罪、盗窃罪等条款进行行为预判。随后陈红老师同步开展现场教学,以案明责,对照相关法律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筑牢行为底线。“这种法官与老师协同教学的方式非常新颖,让我们法律知识的学习变得生动鲜活。”人工智能241薛心凌如是说。
此次活动构建起“现场观摩-理论解构-行为指导”的育人链,实现司法资源向教育资源的有效转化。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深化与司法机关的协同育人机制,通过“裁判文书变课堂案例、审判流程进实践教学、法官团队为育人导师”的创新路径,着力打造“大思政课”建设的示范品牌,为教育强国建设培育更多“尊法、学法、守法、用法”的新时代青年。(文:冯莹,图:李久学,审核:高鹏)


